高考改革的话题近日在中国社会持续延烧。继“英语拟实行社会化考试”之后,各地新近披露的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,特别是“品德加分”的项目,又引发热议。
有记者盘点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,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、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。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,甚至加分名单。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,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,北京、浙江、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。以北京为例,今年开始增加“品德加分”: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、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(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区、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考生列入此项),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。
高考被称为“中国第一考”,尽管近年来报考人数有所下降,但每年仍有900多万考生走进考场。由于是“千万人走独木桥”,往往1分之差,就会改变很多考生的命运。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的初衷恰恰是弥补分数这一单一录取标准的不足。但近年来,这一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加分项目泛滥、弄虚作假等问题,使其公平性受到公众质疑。
尽管“品德加分”会层层把关,但高考改革事关教育公平,一举一动牵动各界神经。因此,该消息一经披露,还是引起一些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对于“操作能否公平”的担忧:“品德加分”如何认定?有哪些实施细则?会不会给权力寻租提供新的空间?
模拟题1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部分省市高考改革将“品德加分”纳入加分项目,最高达20分。对此你怎么看?
参考解析
高考被称为“中国第一考”,由于是“千万人走独木桥”,往往1分之差,就会改变很多考生的命运。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的初衷是弥补分数这一单一录取标准的不足。但近年来,这一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加分项目泛滥、弄虚作假等问题,使其公平性受到公众质疑。
多年来,德育为先的观念早已经在教育领域深入人心,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致目标。而近年来,有关道德力式微的讨论,以及各种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,更是使得“在孩子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”成为每位家长、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识。
那么,公众究竟为何对这项政策泼冷水呢?仔细想想看,原因其实也很简单。其一,见义勇为也好、助人为乐也罢,本是高尚道德的自然外化,而非带有目的性的有意为之。将道德与分数“一锅烩”,多少让道德染上了一丝功利的色彩;其二,品德之高下很难有统一具体的丈量标准。一旦缺乏令人信服的标准,如何认定就成为公众对于该项政策公正与公平性的最大担忧;其三,长期以来,在一些地区出现的高考加分乱象,使得公众对于其中可能掺杂的权力寻租,仍心有余悸。
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导向是打破“唯分数论”实施“综合评价”,从“单一”到“多元”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应该指向“多位一体”:让统一高考成绩从唯一标准变为“标准之一”。